《南京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以知识回报社会

——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而作
   期次:第1245期   作者:◎ 王德滋   

  我从 19 岁来到南京,进入南京大学前身之中央大学地质系学习,1950 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在南京度过了我的大半生。我对南京的一草一木怀有深厚的感情。南京既有平原,又有丘陵,我对“山”情有独钟,更加增添了我对南京的喜爱。
  南京的“绿色”,全国闻名。南京拥有三个国家森林公园(紫金山、栖霞山、老山),雄伟的长江横贯全市,两个绿洲(江心洲、八卦洲)点缀江山上,更让金陵景色美不胜收。
  1982 年,南京大学老校长郭影秋在南大八十周年校庆之际撰写了一副长联,上联写旧时金陵,下联写今日南京,气势磅礴,傲视千古,现录于此:
苍莽石头,长虹横贯;浪淘尽三国风流、六朝金粉、二陵烟月、半壁旌旗。况虎踞春残,寂寞明封余数垒;龙蟠叶老,萧条洪殿锁斜阳。初解放时,只剩下蒋山青青,秦淮冷冷。
  东南学府,赤骥飞驰;名奕留两江情采、四壁弦歌、八十年代、千秋事业。欣栖霞日暖,郁茫天堑变通途;浦口潮新,百万雄师传夜渡。本世纪末,定赢来人才济济,科教芃芃。
这首长联写得何等好啊!郭影秋当年所期盼的“人才济济,科教芃芃”的局面早已在南京、在南大实现和超越了啊!
  参加沿江考察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具有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实施跨江发展战略,这是完全正确的。2003 年 9 月,南京市委组织部组织在宁的中科院院士进行沿江考察,希望通过考察,让院士对南京的发展发挥咨询作用。这次考察涉及南京五个区(浦口、六合、栖霞、下关、建邺),每个区都热情接待,介绍情况,陪同参观。第一阶段为院士全体考察阶段。先后参观了浦口、六合、栖霞、河西新城、江心洲。第二阶段为专题考察阶段,我参加了资源
环境组。10 月 25 日,我与王颖院士、朱大奎教授等乘船由下关码头至新生圩港,考察江岸情况,随行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沿途采集水样供回校分析之用,以了解长江的水质情况。嗣后又去龙潭港考察,结束此行。
  2004 年 1 月 19 日,院士们将沿江考察结果向市领导汇报,我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南京发展滨江经济风光带的前景是美好的。根据地质学的认知,狮子山与幕府山同属一体,燕子矶与采石矶成因相似。慕燕风光带将成为游客观江、休闲的好去处。
  2005 年 7 月,我又住宅楼一个考察小组三次赴浦口考察生态环境,这是上次考察的延续和补充。浦口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老山山脉在境内绵延几十公里,是天然“绿肺”、“氧吧”。浦口又是泉水之乡,这里有珍珠泉、汤泉、琥珀泉、和响水泉。浦口具有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应本着环境与发展互动的原则,优先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要重点保护好环境(包括水、土、气、生),免受污染,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新浦口,使之成为南京的生态示范区。
  保护地址遗迹地质遗迹属于一种自然遗产,包括各种生物化石、地层剖面、典型地质构造以及其他有保护价值的地质体。对于具有地质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应当倍加爱护,因为一旦毁坏,将无法再生。
  南京的山体属于宁镇山脉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地质遗迹,但历年来由于开山采石,使地质遗迹遭受毁坏,这引起我的高度焦虑。我联合了在宁八位院士于 2007 年上书江苏省委进行紧急呼吁,要求停止开山采石,保护地址遗迹。江苏省领导高度重视院士们的建议,采取切实措施使宝贵的地质遗迹得以保存。我们还建议在全省范围内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国家地质公园,这是保护地质遗迹的最有效措施。
  汤山及其邻区发育比较完整的地层
系统,含有丰富的生物化石。2000 年,在汤山葫芦洞内发现一男一女两枚猿人头盖骨;其中,女性头盖骨经测定生活于距今 62 万年前,属于“直立人”;男性头盖骨经测定属于距今25万年前的“智人”,这个发现在全世界亦属罕见。汤山还发育全国闻名的温泉,有利于建设旅游度假区。2009 年南京市江宁区将汤山和方山两个景区组合起来申报建设汤山 - 方山国家地质公园,经国土资源部评审获得建设国家地质公园资格。2011 年我与薛禹群、陈旭两位院士和陶奎元研究员等去现场视察。2012 年汤山 - 方山国家地质公园建成通过验收,正式挂牌开放。
  结对培养人才2010 年南京市委组织部为了培养一批优秀人才,请院士与年轻人结对培养。我虽年逾八旬,亦乐于承担这一任务。
  我的培养对象名叫王军,是位女同志,南京园林研究所副所长,很优秀。培养年轻人需要靠科研项目来带动,我学的是地质学专业,而王军所从事的是园林学科,专业不对口,如何结对培养?我想到了生态学是地质学与园林学这两个学科的结合点,于是,我在南大物色了一位从事生态学研究的钦佩教授,又在地球科学系物色了一位从事古生物、地层学研究的施贵军教授,三个教授组成一个指导小组,又配备了三位年轻人与王军一道工作。课题确定为“南京幕府山生态修复与地址遗迹保护研究”。为了完成这一研究任务,王军在南大进修了一门“生态工程学”课程。我曾两次赴现场检查和指导王军的研究工作。通过三年不脱产的培养,王军完成了一篇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并在 《南京大学学报》发表了一篇高水平的论文。
  结对培养实质上是“双向学习”。通过与王军结成对子,我也学到不少生态学与园林学方面的知识,扩大了眼界。我所在的学院大楼(朱共山楼)成“口”字形,中间有一个天井花园。我请王军为这个天井花园进行布置。天井花园建成后,园内既有各种观赏石,又有与之相映成趣的花草树木,成为地科院师生休闲的场所。
  从事科普教育资源、环境和自然灾害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而人们对地球科学知识的了解少得可怜。为了提高人们学习地学知识的兴趣,我觉得有责任、有义务从事科学普及工作。我作得最多的科普讲座是“自然、资源与人”,重点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结构、板块运动、生命演化、自然资源、全球变化、环境保护等。有时,我会针对某个问题作重点讲解。例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就着重讲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后来,我与“北京超星数字图书馆”有了联系,他们把我的讲座制成光盘,通过视频可以面向更多听众,我的负担也减轻了。
  我的第二个讲座是“中国观赏石”。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观赏石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即“赏石文化”正在形成。我从科学的角度将观赏石区分为三类:岩石观赏石、矿物晶体观赏石和生物化石观赏石。我收集了大量图片,从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角度进行讲解。我在南京大学作过四次讲座,学生兴趣浓厚,这实际上属于通识教育范畴,与当前本科生教育改革的精神是吻合的。这个讲座页被“北京超星数字图书馆”制成光盘,可以让更多的观赏石爱好者从中受益。
  结语今年恰逢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首往事,心潮澎湃。四十年,南京面貌呈日新月异的变化。今日南京,莺歌燕舞;明日南京,更加辉煌!我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以知识回报社会,贡献菲薄的力量,这是我应尽之义务与责任。
  (作者系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27 年 6 月 27 日生于江苏泰兴,1950 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南京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4159次访问,全刊已有344900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