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届中国佛教史论坛:从佛教的中国化到中国化的佛教

   期次:2019年第24期      查看:153   




  背景链接:
  “中国佛教史论坛”是国内高水平大学联盟倡议并轮流举办,由教界法师和学界专家共同参与的重要佛教学术活动,旨在促进佛学研究的多学科融汇和多元化研究方法的融通,从而推动佛学研究的大发展、大繁荣。自 2017 年来,已先后于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成功举办两届。本次论坛由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和广东珠海普陀寺联合主办,以“解经与教制:佛教本土化的多元化解析”为主题,共收录论文 161 篇,来自全国 88所学术研究机构的 246 位学者注册参会,集合了国内佛学界五代学人,涵盖了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展示了我国佛教学术研究的整体力量,是国内佛学界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会议。
  历史上佛教中国化的立足点是什么?11 月 2 日至 3 日,第三届中国佛教史论坛在江苏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佛教中国化直接表现在中国式的解经和创立中国式的教制。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对佛教经典进行符合时代需要的重新阐释,创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教制,是佛教中国化的立足点,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宝贵历史经验。
  本次论坛由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和广东珠海普陀寺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 200 余位专家学者,以及江苏、浙江、香港等地的佛教界人士,围绕“解经与教制:佛教本土化的多元化解析”这一主题,对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研讨。
  据了解,近年来,珠海普陀寺在持续推进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明确目标,久久为功。坚持爱国爱教、正信正行,不断加强场所规范化管理,自觉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大力挖掘佛教教理教义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广大僧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既做好教徒,又做好公民;定期开展赈灾、助学、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活动;自觉抵制商业化倾向,维护寺庙清净庄严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加强与海外及港澳台地区的佛教文化交流,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粤
港澳大湾区”建设,增进不同文明间的文化交流互鉴。
  解经:在中国文化环境中诠释经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黄心川指出,中国人通过译经与重新诠释经典,写出自己的佛学著作,建立中国式的宗派,最终实现佛教中国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对外来经典的阐释秉承的是中国传统学术“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方法。在推进佛教中国化方面,古人虽然没有用“本土化”或“中国化”这样的概念,但是他们所做的工作却凸显了这一要求。
  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赖永海说,佛教从传入中国开始就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表现在“译经”方面,比如用“本无”来讲“空”,用“无为”来讲“涅槃”,从翻译成中文文本开始,它已经在本土化了。用中国的文化来解读外来佛教的经典,这使佛教在中国能够得到理解、传播和发展。慧能 《坛经》 中“心”的内涵的变化导致后来禅宗的修行理论、成佛理论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得佛
教通过中国化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
  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洪修平认为,并不是不懂梵文、巴利文、藏文就不能研究佛教。内容最完整、数量最庞大的汉语佛教文献在世界佛教研究领域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我们应该要有文化自信,发挥汉语佛教研究的主体性,更好地构建佛教研究的中国话语。
  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徐小跃说,中国佛教各宗派对佛教核心范畴的理解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各自的诠释。中国佛教各大宗派是用不同的“字体”来书写佛教的核心范畴,唯识宗写的是篆书,天台宗和华严宗写的是草书,禅宗和净土宗写的是楷书。它们都是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在提交的论文中认为,两晋南北朝是佛教中国化奠基的关键时期,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发生交融,出现了“夷夏之辩”,经过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与激烈碰撞,最终“越辩越明”,实现了中国化的改造。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院长刘成有认为,在佛教中国化
(下转第8版)

南京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4018次访问,全刊已有340493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