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届中国佛教史论坛:从佛教的中国化到中国化的佛教

   期次:2019年第24期      




(上接第 7版)的过程,汉地佛教和藏地佛教的文化形态、历史经验都值得总结和借鉴。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麻天祥说,佛教中国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历史过程。中国佛教主张自救救人,救赎依靠自力而非他力,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陈述。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班班多杰说,解读藏传佛教的本土化和中国化的问题,可以利用诠释学这个工具,走一条史料和理论相结合的道路。经典只有通过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诠释,借古鉴今、古
为今用,它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实现。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李四龙认为,佛教诠释学是对佛教经典的解读与诠释,解经有形式上的差异,但目的是在融会贯通。香港宝莲禅寺方丈净因法师说,时代适应性是历代高僧大德讲经说法的依据。佛教初传中土,中国人对外来的印度文化十分陌生,佛教翻译先驱便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阐述跨文化背景的概念。这是文化传播的必由之路,对推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过极大的帮助。汉传佛教独立理解佛法、建构本土佛学体系,是汉传佛教融合儒道智慧的产物。效法古人之风,今天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现代语境下对佛教教义加以阐扬。
  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杨维中说,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站稳脚跟,并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化。由汉魏的“格义”到南北朝的“学派”,再到隋唐的“宗派”,无数中国僧人与来华的外国僧人,在悉心消化印度佛教经典的基础上,以创造性的诠释方法来理解、解释、注释印度佛典,并将其落实在教义建构、教制安排、修行方法等方面,由此形成了中国佛教的教义系统和教制体系。
  佛教中国化的成果:有中国特色的教制
  麻天祥认为,佛教中国化在教制上表现为佛教的传承切合中国的宗法性传统,有门户、有道统,进而形成宗派。
  杨维中说,佛教在中国成功传播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摸索出一套处理政教关系的良性模式。由僧官制度、寺职以及度僧、僧籍等各种管理制度所构成的“国家管辖制”,
是以各朝代中央政府的意愿为主体所设定的管理制度,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郑筱筠指出,历史上,南传佛教在东南亚及我国云南地区的传播过程,是其逐渐融入地方社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它改变了当地的文化,也改变了自己。古代中国南传佛教以傣族地区封建领主制社会行政组织系统为范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金字塔型组织管理制度,这与东南亚南传佛教、汉传佛教都有很大的不同。
  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建光提交的论文认为,戒律的中国化是佛教得以顺利完成本土化的体制性基础。中国佛教对戒律的基本精神作出中国化的理解,进行符合中国社会文化的建构。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就是禅门《清规》。《清规》是用来规范禅宗寺院大众生活、修行的规则和礼仪,最早由唐代百丈怀海所制。其基于戒律精神而成,但又作了中国化的创制和补充,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修观念及“普请”制度等,戒律持守更加温和化、生活化和实用化。
  作者:[包蕾 蓝希峰]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南京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4236次访问,全刊已有345960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