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忆蒋赞初教授

   期次:2022年第19期   作者:张道康   

三十多年一晃就过去了,可南京大学历史系蒋赞初教授,舍弃周日休息时间,无偿为我这个陌生的社会青年开小灶上课的事情,至今还时时萦绕在我脑海里,久久难以忘记。

蒋赞初教授,江苏宜兴人,1927年5月出生,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授,主要从事考古学与历史研究。江苏省暨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资深文物考古专家,南京历史学会名誉会长。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留任南京大学。主要著作有《南京史话》和《长江中下游历史考古论文集》,2009年由国家文化部、文物局授予“中国文物、博物馆杰出人物”称号。2013年由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评选为“江苏社科名家”。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首次取得了举办亚洲运动会的主办权,全国上上下下齐动员起来,各行各业出人出力,为宣传亚运会而开展行动。一天,我在《建设报》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征稿启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中国古建筑、古桥梁等实物照片,并要求配上作品名称,建造年代,结构特点,历史沿革等两百字左右的图片说明。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除了跋山涉水拍摄实物图片外,还经常去图书馆和资料室查找一些相关实物介绍,但那时候电脑远远没有普及,我们一个3000人的大公司仅总部配备了一台电脑,而且都是专门负责技术资料,一般人是无法涉及的,我总觉得许多资料介绍无处查到,感到有点力不从心。

焦虑中忽然想起,我曾经阅读过一本由蒋赞初教授编著的《南京史话》。书中详细介绍了南京市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的变迁,内容十分丰富。我何不向蒋教授请教一下,也可以省去许多的弯路,于是我大胆给蒋教授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我欲上门求教的愿望。

信发出后,心中七上八下落不到地,心想自己一不是教授的学生,二不是熟人朋友介绍,一个社会上陌生的无名青年,蒋教授会搭理你吗?

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三天时间,蒋教授就回信,约我周日去南大,在一个阶梯教室里见面。我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按预定的时间提早了五分钟,没有想到蒋教授比我还早,已经静静的坐在空旷的教室里等候我,令我心头一震。又暗自庆幸自己没有迟到,否则如何向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交待呢?我向蒋教授深深的鞠了一躬。他让我就坐,开门见山就问,你想了解什么,我对他面述了我的想法,求教他对江苏及南京著名古建筑,特别是古桥梁方面的知识与见解。

他微微思考了一下,说这些问题并不是他研究的方向和专业,但他曾在年轻时候,接触和了解过一点,仅供参考。随后他就如数家珍的把南京市及周边地区的古桥梁一一道来,他重点叙说了七桥瓮,明故宫的内外五龙桥,溧水的天生桥和蒲塘的古桥等一二十座古桥梁,从结构特点,建造年代,历史变迁等方面详细解析,他语调平缓,娓娓而谈,温柔的音色字句中,仿佛散发着一串串珍珠般的光辉,有些知识点我从未了解过。听的我是如痴如醉,笔记记了一大本。

教授在讲授过程中,还不时地会诘问一下,看看我的反应,如果我能答出个一二,他脸上就会露出欣慰的表情。两个小时不自不觉就过去了,蒋教授最后郑重的对我说,今天讲的这些内容,如果你要正式的引用,你必须再到图书馆重新核实一下,确保准确无误才是。他又直言不讳的对我说,你要了解研究古桥梁,就必须对古代河道的分布及走向要有所熟悉,因为桥梁是建在河道上面的,两者有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这句话真是讲在我的痛点上了,我其实是临时抱佛脚,对古河道的形成走向真的比较陌生。

教授又教导我说,你有志研究这些古建筑古桥梁,这是好事,但是你学习东西要抓住重点,不要贪多贪大,要从某一个点入手,对某个具体对象要深入的研究,把它搞深搞透,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迈足。回去以后我用了两天的时间,详细整理出教授的授课笔记,又用许多时间和精力,到省图书馆以及相关的档案馆资料室,核实对应图片的文字和数据。赶在“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截稿时间之前,寄上了22幅古建筑古桥梁的摄影图片选拔投稿及文字说明。

一个月后喜讯传来。我选送的二十多篇图片当中,其中有十幅被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选上,参加中国古代建筑摄影大展,在北京,面对全世界各国的朋友们开放展览,据说参观此展览的人员达到了数万人次。

当我拿到这大红颜色的入选通知书时,心中不仅对蒋老默默的说了一声,谢谢您教授,看来我这个编外社会青年没有让您失望。

算来蒋老今年已95岁高龄,仅以此小文向蒋老致敬,并祝他身体健康。

南京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522次访问,全刊已有345939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