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思豆腐

   期次:2022年第22期   作者:晋  李   

文思豆腐是由清乾隆年间僧人文思和尚创制。文思乃扬州天宁寺僧人,清学人李斗《扬州画舫录》中载,“文思字熙甫,工诗,善识人,有鉴虚、惠明之风,一时乡贤寓公皆与之友。又善为豆腐羹、甜浆粥,至今效其法者,谓之文思豆腐。”

思豆腐可算是文人菜、佛教菜,它同样还可称作宫廷菜,当年乾隆下江南时,在扬州品尝到了文思豆腐,这一吃,就吃上了瘾,返回京城后,他下令御厨按照扬州的材料和工艺烹制文思豆腐,并将之列为御膳菜品,顷刻间,文思豆腐似乎成为了出自平民家庭、嫁入豪门的女子了,但可贵的是,文思豆腐并没有就此在民间消失,它依然时不时出现在民众的嘴边。

文思豆腐要取卤水点的豆腐,其菜妙在刀功,一块吹弹即破的豆腐,切成数百根宛如头发、长短粗细均匀的细丝,其难度可想而知,稍有不注意,豆腐就破损成渣了,这样的工艺让我推测认为,深谙此道的文思和尚和金庸《天龙八部》里功夫深不可测的扫地僧一样,是一位隐居的武林高手,他巧妙地把武学技艺转到了烹饪之道上。

在扬州盐商童岳荐的《调羹集》上,文思豆腐被写作“文师什锦豆腐羹”。这个名称表明文思豆腐属于羹汤一类,“什锦”显示它不是靠豆腐丝“单打独斗”的,它里面还有火腿丝、香菇丝、青菜丝、鸡丝、冬笋丝等。丝丝缕缕团聚在一起,鲜美指数加倍增长。

我多次去扬州品尝文思豆腐,它给我留下了清醇鲜香的印象。刚烹制好的文思豆腐汤汁有些粘稠,趁热轻啖一口,顽皮的豆腐丝似小银鱼在嘴中游走,把一阵阵暖意传递至体内。一旁的舌齿早已按捺不住,启动了起来,舌头对付起软滑的豆腐丝一点也不费劲,口蘑、火腿、青菜等配物则交给牙齿搞定。双管齐下,丝毫没有暴力色彩,鼻腔中缓缓生成出无限的香意。

文思豆腐有着好寓意,每每吃它时,我都会想到“文思泉涌”这个成语,好像多吃文思豆腐,就会达到文笔精妙的境界,但我明白,这只能是一种寄托,一切都要靠自我的勤奋修炼,就像当年发明人文思一样,倘若没有苦练出这手精细的切豆腐刀功,这文思豆腐何以吊住他人胃口?又何以流传后世而不衰?

南京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2260次访问,全刊已有346216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