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南大“小陈老师”支教事迹被央视点赞

他带一群山里娃拿下国际大赛一等奖

   期次:2022年第23期   作者:沈露莹  何洁  南京日报记者   

陈腾飞指导学生们拼装蜘蛛机器人

近日,南京大学“小陈老师”被央视点赞,他的事迹引发网友广泛关注,网友评价他“大写的优秀”“心中有梦,眼里有光”。“小陈老师”是谁?他是南大政府管理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2021年7月,本科毕业的陈腾飞作为学校研究生支教团的总队长赴云南楚雄州双柏县第一中学支教。一年里,“小陈老师”不仅将接手的班级带成了年级排名第一,还同其他支教老师一起指导孩子们斩获2021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一等奖。

和学生深度交流,将“后进”班级带成了年级第一

当地师资力量短缺,来支教的老师每人都是身兼数职,陈腾飞也不例外。他不仅要教4个班的思想政治,还兼任其中1个班的班主任。孩子们学习动力不足、上课吃东西、交头接耳、下课不能及时完成并上交作业是支教初期陈腾飞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陈腾飞想了很多办法,耐心与学生沟通交流,时间最长的一次,他给一个孩子做了三个半小时的思想工作。“那个孩子几乎每天都会违反纪律,我就让他每周写一份思想汇报给我,我看完之后会认真地写上点评并予以鼓励。慢慢地,他开始期待我每一次对他的评语,各方面都有了进步。半年之后,他还积极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晚会,一人分饰两角色表演了话剧。”陈腾飞说,看到孩子们身上发生的改变,他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们的成长,陈腾飞和支教团成员一起组织了家访活动。孩子们住得都很远,每去一家都至少要花一天时间,家访只能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我们挑选最需要进行家访的家庭,如果孩子比较有灵气、可塑性较强,就给家里吃一颗定心丸,让他们继续支持孩子读书;如果孩子在学习和纪律上比较落后,我们就去到家里了解具体原因。没有走访到的家庭,我们会通过手机和孩子的父母保持密切联系。”这些努力,也逐渐反映到了成绩上,陈腾飞将原来排名倒数的班级带成了连续7次考试年级同层次排名第一。

抵达首日就开始培训,带领山区孩子斩获国际赛事一等奖

除日常支教外,陈腾飞和支教团成员还带领山区孩子们参加世界机器人大赛。这群大山里的孩子,凭着不服输的韧劲,在陈腾飞和支教团的带领下斩获2021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智能车挑战赛项一等奖,并以赛项第三名的好成绩荣获大赛季军称号,创造了云南省在该赛事赛项中的历史最好成绩。

“在我们来之前,上一届来支教的学长学姐们已经带领孩子们完成了前期的报名工作。”陈腾飞说,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本科专业是社会保障的他在出发前还花了大量时间复习了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抵达云南的第一天,我们就带着6个参加比赛的孩子展开了艰苦的培训。”

作为支教团总队长,陈腾飞在备赛中主要负责校内比赛的组织、训练日程的安排等统筹规划的工作,技术指导则主要由支教团内的一位来自大气科学学院的同学负责。世界机器人大赛的报名名额有限,为了发掘6名孩子中的好苗子,在参加世界级比赛之前,他们先带领孩子们参加了全国机器人大赛。他们把6个孩子分成3组参加比赛,其中两组获得了三等奖。在他们上报参赛人员之前,陈腾飞收到了一封长信。“是没有获奖的那组学生写的,他对比赛结果不太服气,所以在信里面做了非常详细的技术分析,也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参赛思路。”陈腾飞和团队讨论之后,决定组织开展一场队内赛考查孩子们的能力。这一组孩子的成绩接近满分,而也就是这一组孩子,最终在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我很欣慰备赛的过程激发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懂得反思懂得竞争,这比比赛本身更为重要。”除此之外,陈腾飞还和支教团成员一起为学生们打造科普课堂,牵头建成双柏县第一家科技馆等,“我希望能有更多为孩子们提供帮助的途径,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更想为外面打开一扇窗,让大家看到窗子里的孩子。”

支教地成为第二故乡,未来想投身西部建设

陈腾飞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小时候在乡村上学的时光埋下了他投身基层的种子。“我记得六年级的时候,我和爷爷一起看电影《焦裕禄》,他带领老百姓一起治理盐碱地的故事一直让我印象深刻。”本科期间,他每年都积极参加南大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脱贫攻坚战的危房改造方案设计、为留守儿童开办希望小课堂,下乡成了陈腾飞的假期里最为平常的一件事。

支教团临走时,双柏县为每一位老师颁发了“荣誉市民”证书。陈腾飞表示,这个奖对他来说很特别,“这不只是一个荣誉,它是当地对我们的认可,双柏县真正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支教回来后,在两位爱心人士的赞助下,他还陪同20位双柏县的中学生来南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游学,带孩子们领略大学风景,走访历史古迹。

在陈腾飞眼中,支教的一年很辛苦,但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年。“我们就像一个创业团队,有很多想法,想为当地做很多事。”如今,陈腾飞已重返校园,继续学习社会保障领域的相关知识,跟随导师一起做乡村振兴和教育救助的学术研究。“未来,我想报考选调生,去西部的基层,实现从小在广阔天地有所作为的梦想。”

(本文转自《南京日报》2022年11月2日第8版)

南京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8197次访问,全刊已有343724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