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李喆、于涵洋:学成归国,握牢前辈接力棒

   期次:2023年第12期   作者:喻婷  “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编辑部   


编者按 负笈求学志,拳拳报国心。从李四光、程开甲等老一辈科学家开始,一代代学子海外学成后回国投身国家建设事业。为弘扬留学报国光荣传统,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一周年之际,新江苏·中国江苏网特别推出“青春报国赤子心”大型融媒报道,聚焦留学归国青年,讲述他们生逢伟大时代,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奋斗故事,展示他们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自觉追求。

 

留学的终点在哪里?科研道路上的奋进力量又来自何处?在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李喆和于涵洋是生活中的家人,也是工作上的伙伴。他们用自身经历,讲述了新一代海归学子的抱负与志向。

“国外不是终点,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国”

2007年,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的李喆和于涵洋,一同申请去往美国高校就读。“我们想看看外国先进实验室和仪器是什么样子,看看他们是如何培养出能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学者。”世界之广阔、科研之深邃,两个爱学习的年轻人经过深思熟虑,携手前往大洋彼岸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们一边熟悉语言和当地生活,一边泡在实验室里刻苦钻研。8年时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李喆和于涵洋从恋人变成两口之家,并迎来新生命。

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李喆和于涵洋又继续在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随着专业知识逐渐丰厚,家里的孩子也逐渐适应当地教育,一家人的工作与生活都朝着顺利方向推进。就在此时,李喆和于涵洋做了一个决定。

“还没出国留学前,我们俩就对未来做了规划:国外不是终点,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国,尽己所能为国家作贡献。”于涵洋说。

“正式回国前,我们曾到南京大学参观。不论是科研环境还是技术设备都让我们眼前一亮,很多巨型重器甚至比国外实验室的仪器都好。”而同龄归国学者对国家科研环境的亲口赞誉,更加坚定了夫妻俩归国决心。“国家发展越来越好,对人才越来越重视,我们更有信心在这片广阔舞台上奋斗。”李喆说。还有一个改不了的“中国胃”,让他们在外多年还是最想念那口故乡菜,心里装的也是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两人很快收拾好行囊,一一告别国外师友。

2015年,飞越辽阔的太平洋,李喆和于涵洋在南京大学开始了新生活。

“人民需要的,才是科研的努力方向”

在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教学楼里,李喆和于涵洋的团队实验室挨在一起。李喆课题组主攻DNA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重点研究药物的靶向递送和疾病的早期诊断;于涵洋课题组则从事化学和生物学交叉学科方向的研究,用人工核酸新技术探测人体的生理状态并干预疾病的发生发展。

“科学研究的目的绝对不仅是突破某一项技术,更重要的是把技术运用于生活。”从2022年6月开始,李喆和于涵洋将科研方向朝临床医学应用倾斜,并和江苏省人民医院达成合作,开发了一项用于乳腺癌早期筛查的外泌体检测技术。“医院提出临床医疗中真实存在而且未被解决的实际难题,课题组则用化学生物学方法去提供解决方案,如创造出具有特定活性的非天然核酸分子,然后到临床上去应用。”于涵洋介绍。“这项技术不仅能把原来几个小时的检测时间缩短至30分钟,检测灵敏度还提高了100倍。”李喆表示,这项技术的研究前提是,必须去充分了解患者的诉求,找准临床医学上的痛点,“服务于民不是一句空话,是积累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的,人民需要的才是科研努力的方向。”

相邻的两间实验室内,每天都有年轻的面孔进出忙碌。归国近8年,李喆和于涵洋先后带出一批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刚回来的时候,我们课题组的力量还比较薄弱,现在已经发展成一支包含学生和博士后在内的15人队伍。我们的实验装备并不比国外差,有信心和勇气去攻克难题。”于涵洋说。

“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

科研之路并非坦途。作为从事最尖端的生命科学研究,组建实验团队初始,李喆和于涵洋就面临人手不足和技术难题,实验失败更是常事。每到此时,老一辈科学家攻坚克难的事迹总是会给他们以力量。

“南京大学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有家国情怀的归国学者,其中最让我们钦佩的是程开甲先生。”戈壁寒暑数十载,为国铸就“核盾牌”,程开甲的一生,从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到投笔从戎为国家所需调整研究方向,他把自己个人的追求融入国家命运,将一片赤诚之心全部奉献给国防科技事业。

“程开甲先生曾说‘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要我做什么都行’,这句话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决心,更是我们锐意进取的力量源泉。”在李喆和于涵洋看来,如今国内的科研环境与条件都有大幅提升,从事科研活动更应该有耐心、恒心与决心,把老科学家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融进现实生活,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奉献一切。

2022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时,勉励他们要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所有留学归国青年学者都很振奋,生逢伟大时代是人生之幸,作为新一代留学归国青年,我们会握牢前辈的接力棒,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尽自己所能做好科研,回报国家和人民。”李喆和于涵洋说。

重洋远渡,关山万里。几十年前,险恶海浪和万里云霄没有阻挡住海外学子报效国家的步伐,今天,又一代归国青年站在新起点上,将个人的理想抱负融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但海归学子矢志报国的决心与信念始终没有变过,这些年来,我们特别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来,也希望更多正在海外求学的同学们找准奋斗初心,永远不要忘记来时的路。”李喆和于涵洋说。

(本文转自“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南京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9159次访问,全刊已有346230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