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奋进新征程 续写新篇章

——南京大学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2024 全国两会履职纪实
   期次:2024年第04期      

谭铁牛

吕建

马余强

毕飞宇

周志华


杨德才


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闭幕会,2024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关键之年,必须有关键担当、关键作为。今年,我校有1位人大代表、5位政协委员赴京参加全国两会,为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有力地发出了南大声音、展现了南大思考、彰显了南大担当。

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科技创新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指出,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为教育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务实建言献策,围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文科建设、加快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高校外籍引进人才问题、促进高校人员跨境流动等主题,提交了7份提案,助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在这次两会期间,谭铁牛接受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央视网记者的专访。采访中,谭铁牛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他表示,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从国家紧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加快推进高峰学科建设,加快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产学研协同和有组织科研。同时,引导学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想问题、多思考,主动奔着科学前沿、技术短板做研究、搞创新,以解决“卡脖子”问题、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谭铁牛说:“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全心全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尽职尽责躬耕教坛、报效国家,稳扎稳打守正创新、强基固本,创新创优扩大开放、增进合作,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新成效。”

“必须进一步增强历史主动和战略思维,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主攻方向,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书写好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谭铁牛向《光明日报》记者介绍了南京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以及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育数字化、国际化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表示南京大学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和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负“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殷切期待,进一步团结奋斗、争先进位、坐言起行、应势而动,强化管理、狠抓落实,以“奋进行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建设,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接受中国教育报等媒体采访时,吕建表示,“要以推进综合改革方式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与优势学科,以‘新质’的教育、‘新质’的人才、‘新质’的科技来支撑新质生产力”,指出“在两个大局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融激荡的大背景下,特别是以大模型与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出现,促使我们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来探索与实践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以直面人工智能新时代对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提出的巨大挑战。”

今年两会,吕建围绕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设提交了大会议案。建议第一,在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中强化针对人工智能新时代挑战的应对举措;第二,适度扩大“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建设规模并提升内涵要求;第三,适度增加“基础学科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覆盖的学科类别并提出内涵要求。除此之外,发挥南大研究力量优势,吕建还提出了“推进长三角率先建成现代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先行示范区”的建议。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建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亲身参与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他表示,在履职尽责的过程中,不断深刻感受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江苏省委主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强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界别全国政协委员,今年是第二次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全国两会。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既是来赶考,交上头一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履职答卷,更是来充电加油”。今年两会,他提交了关于加快高校学科交叉建设和优化国家知识产权运营转化体系的相关建议。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既倍感亲切温暖,又备受鼓舞激励”。马余强在接受《新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名民主党派省委会主委和科技工作者,“将把会议精神传达好,把多党合作故事讲述好,不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进一步激发开拓创新的激情和动能,努力在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进程中、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中展现政协委员的使命担当和更大作为”。他还表示,将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要求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一体贯彻落实,“统筹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大文章,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未来产业发展等方面凝心聚力、汇聚众智,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把江苏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学院教授毕飞宇是社会科学界全国政协委员,在今年两会中提出了“让纸质阅读成为社会风尚”的建议,努力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全国政协委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在无党派人士界别履职,他在提案中关注了促进工业研发设计类软件自主可控发展、严厉打击网络盗版科技图书以及推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智改数转网联工作等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要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今年周志华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已有很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但设施并没有完全连通。整个生态环境其实是一体的,因此我们要把它们连接起来。”

然而“连起来”这一目标实现起来没这么简单,需要有统一的接口和标准,需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周志华建议,这一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来解决,“建议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智改、数转、网联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确保政策的落地实施。”周志华期待,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推动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特别是对于建设在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地区的设施,通过远程联网解决运维‘最后一公里’问题。这样可以更统一地‘连起来’。”此时,人工智能开始“大显身手”。“连起来之后,我们可以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对数据做出分析,辅助判断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建议应该采取的措施等。”周志华表示,实现这一切,还需政府部门的投入、社会各界的关心,汇聚各方力量,为新质生态环境的保护出一份力。

面对各界聚焦的AI热点话题,周志华通过媒体记者给网友们送上一颗“定心丸”:AI永远只是辅助工具,给AI改错,还是得靠人。他强调,对于AI不能过于恐惧,也不要认为它是“万能”,AI永远只是个辅助工具。要实现“AI制作不出错”这一目标位,在现行的技术路线下还是看不到解决方案的。这也是人工智能前沿的研究问题。给AI改错这件事,还是得人干,大众所担心的“取代”,倒不如理解为“迭代”。

致公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商学院教授杨德才在全国政协中国致公党界别履职,今年围绕培育外贸新动能、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以及加快完善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配套政策提出了建议。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德才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这主要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端是否动力强劲、总体匹配,是否动态平衡、良性互动。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基于我国经济运行规律和外部发展环境变化作出的战略部署,是积极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重大决策。

要着力扩大内需,实现以内需牵引供给。内需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压舱石,也是供给更好发展的重要牵引。近年来,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外部不稳定性因素、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为此,必须扩大内需,实现国内大循环。要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并通过强化管理、完善工艺、技术迭代升级等提高整个供给体系质量,促进消费升级。同时,要持续推动制度创新,通过创新让各种新型的、高质量的供给迸发出来,引领新的需求。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不论是扩大内需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这要通过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只有实现既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又有利于扩大需求的动态平衡,才能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进而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团结一心谋发展,砥砺奋进向未来。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我校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担当职责使命,不负人民重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积极建言献策,书写了高举旗帜、真抓实干、团结奋进的新篇章。在此,我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宏伟蓝图鼓舞人心,时代号角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更加坚定自觉地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建设,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南大新的更大贡献!

(党委统战部)

南京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873次访问,全刊已有345339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