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报》  

第01版:头版新闻

校党委常委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指示精神并研究审议相关工作

摘要:本报讯6月11日,校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指示精神,传达学习上级会议和文件精神,研究审议相关工作。校党委书记胡金波主持会议。校长吕建等列席会议。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会

我校13项成果获得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摘要:本报讯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6月10日下午举行,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省政协主席黄莉新,省委、省人大常委会及省政府有关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并颁奖。省委副书记任振鹤主持会议,副省长马秋林宣读了《省政府关于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

教育部党组成员 副部长翁铁慧一行赴南京大学座谈交流

摘要:本报讯6月12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一行赴南京大学,围绕做好高校知识分子工作、征求《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修订稿意见建议等话题,召开“与高校知识分子面对面”谈心交流座谈会。校党委书记胡金波与会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仲梓率队来我校调研

摘要:本报讯6月10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仲梓一行来到我校开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进步法实施情况专题调研。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周琪、陈琪,省人大代表张亮、管向群、胡歙眉,教育厅副厅长洪流,科技厅副厅长夏冰,我校校长吕建,中科院院士邢定钰、祝世

我校在教育部视频会议上介绍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摘要:本报讯 6 月 8 日,教育部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我校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李向东教授作为两位高校教师代表之一在会上作报告,介绍其主持的“宇宙简史”课程。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点评,“宇宙简史”课程是专业课和 “真” 的结合, 体现了科学之美,通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部党组成员、 副部长钟登华主持会议。校领导胡金波、 吕建、 薛海林、 王志林、王振林、龚跃在南京大学分会场参加会议。李向东介绍了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观引导的经验。一是讲立意,以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作为建设目标,通过阐述宇宙观的内涵和发展,启发学生对宇宙、自然、自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二是究创意,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教学大纲,结合宇宙观的发展和学生学习程度的递进设置了八个专题,每个专题提出一个融合科学与价值观的问题;三是重汇意,有机融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以知识为载体潜移默化传递价值理念,以科学研究的特性体现科学精神,以跨学科视角体现学术思想性,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光辉;四是求达意,以团队融合创新助力目标的达成,不断吸取由文史哲知名教授和学生组成的顾问团队的意见,两年间五易讲稿,最终建成“宇宙简史” 课程。李向东在2014 年 面 向理科学生开设“天文探秘”课程,建设慕课并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此基础上,李向东进一步将天文学与文史哲思维贯通,建设“宇宙简史”课程。该课程注重将思政教育目标与课程建设的目标紧密相连,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合,将人文关照与品格养成并重。2018 年 9月,课程上线中国大学 MOOC,现已开课四次、逾五万人选学。《中国教育报》曾头版头条报道,2018 年入选中国“最美慕课”一等奖。(教务处)

第02版:综合新闻

“纽扣课堂”月播放量破 300 万

摘要:本报讯 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南京大学制作推出了全国首档青年专属的四史教育系列微课——“青年纽扣课堂”,第一季上线 1 个月以来,点击量已突破320万次, 在 “学习强国” 江苏平台、交汇点·新华云课堂、超星在线教育平台等多平台掀起了一股“追剧学四史”的热潮。“青年纽扣课堂”取习总书记“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寓意,采用短视频呈现形式带领青年人学习四史,本次推出的第一季聚焦党史国史,采用短视频在线微课形式带领青年系统学习,结合课后实践任务引导青年知行合一。对于“青年纽扣课堂”所承载的党史国史教育内涵,课程主讲人之一、哲学系副主任孙乐强教授表示,党史国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泪水和汗水写就的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通过“青年纽扣课堂”贴近青年的党史国史讲述,希望能够帮助青年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从而更深地爱党爱国。据悉,校团委将以第一季的党史国史教育探索为开端,着力打造“青年四史教育薪火工程”,积极探索引导青年学习党史、 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新模式。下一步,计划开发 3 季约 50集“新青年 ? 习党史”在线课程、建设配套 1 个四史教育经典读本阅读库、孵化系列四史教育专项实践选题、组建 1 个教师指导团队及 1个学生讲习团队、打造 1 个四史教育特色平台基地,形成一二课堂齐发力、多面配合共创新的立体化育人格局,将四史教育引领机制落实到青年培养全过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团委)

《南大法学》创刊号正式出版

摘要:本报讯日前,由南京大学主办,南京大学法学院和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编辑的《南大法学》创刊号正式出版。该刊物的正式出版,标志着南大增添一个重要的学术成果发布、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南大文科建设的标志性成就。《南大法学》承继自《南京大学法律评论》(南

我校海外学者服务中心网站正式上线运行

摘要:本报讯为更好地服务大力引进非华裔国际师资的战略需求,我校海外学者服务中心网站于6月16日正式上线运行。中心网站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共建,以“面向不同人群,提供具有时效性、全面性、针对性的信息”为宗旨,统筹考虑海外学者与

图片新闻

摘要:近日,“追梦赤子心·南京大学师生快闪迎国庆”活动获得紫金奖文化创意大赛中的公益传播设计大赛金奖。该活动是去年第14届南大读书节开幕式节目,由图书馆策划组织,全校60余名师生参加演出。(图书馆)

教育部党组成员 副部长翁铁慧一行赴南京大学座谈交流

摘要:(上接第1版)肯定南京大学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上取得的成果。她表示,高校党建和知识分子工作十分重要, 在未来的工作中, 要以 《条例》的修订为抓手和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和知识分子工作,以“四有”好教师为标准,不断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及教师教育工作。胡金波代表南京大学对翁铁慧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及感谢。 他说,自去年翁部长莅临南京大学调研“双一流”建设工作后,我校深入贯彻教育部指示要求,坚持“以出神入化之功,收出类拔萃之效”总要求和“守住魂、提增神、聚焦人、不折腾、致力成”总思路,切实做到理论武装“出神”,立德树人“出众”,队伍建设“出色”,党的建设“出彩”,有力推动“双一流”建设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今年年初,我校召开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高峰学科建设年”“国际合作突破年”“治理能力提升年”三大抓手及十项重点建设任务, 明确 “聚力内涵式发展,着力高质量提升,为建设‘第一个南大’而接续奋斗”的共同目标与思路,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向前推进。胡金波指出,翁部长在 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视频会上强调,“要把做好知识分子工作作为加强高校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检验基层党建的重要标准,在政治引领上以做到与党同心同德为要务,学术支持和规范上以人尽其才、修身自律为要务, 感情上以用心用情、相知相重为要务,生活上以热心服务、周到帮助为要务”,我校认真组织学习,对照“切实把工作做到思想深处、切身要处、心里暖处”的要求,深入开展知识分子工作。他指出,《条例》紧密结合高校实际、可操作性强,我校将严格落实《条例》要求,提升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水平,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持续发展、全面提升。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张文斌从修订过程、修订总体考虑及主要修订内容三方面入手,介绍了 《条例》 的修订情况。 他表示, 《条例》在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中央一系列重要文件,注重将基层的经验上升为制度要求。校党委常委、 组织部长王明生,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长、党办主任王云骏,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力资源处处长贾叙东围绕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及我校知识分子工作现状、面临的挑战等问题作发言,并针对《条例》的修订提出意见建议。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朱成建, 信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迎春,“双带头人”教师支部书记、哲学系教授孙乐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锁明,工程管理学院辅导员陈卉分别结合所在单位教师思想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交流发言。 (于玥晗)

校友企业捐赠支持我校新中国史研究院建设

摘要:本报讯6月16日,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成立。南京大美天第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捐赠签约暨历史学院大美楼揭幕仪式也于当天举行。吕建表示,成立“新中国史研究院”旨在建设南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历史学科,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

我校携手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双线招聘

摘要:本报讯6月17日,我校、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专场招聘宣讲会,这是疫情防控以来我校首场校园招聘活动。研究院联合近百家单位发布招聘需求350项,招聘岗位达1116个。1300余名学生分别通过“线上”或“线下”参与了此次活动。江苏产研院先进

中美中心举办 “云上” 毕业典礼

摘要:本报讯6月12日晚,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毕业典礼在线上直播。36位硕士学位项目学生和74位证书项目学生获得学位证书或结业证书。原联合国秘书长、南京大学名誉博士潘基文发来贺信,称赞中美中心是跨国研究生教育的合作典范,

“川西伟晶岩型锂矿科学钻探项目” 开钻

摘要:本报讯6月3日,南京大学卓越计划项目“川西伟晶岩型锂矿科学钻探”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举行开钻仪式。开钻仪式通过视频连线与海拔4600米的雪域高原甲基卡钻探现场同步进行。仪式由项目首席科学家许志琴院士主持。上午10点,项目负责人、地球

第03版:专版

立德树人 服务国家 用高质量精准化就业建设 “第一个南大”

摘要:编者按: “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与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联手推出“就业先锋行”大型融媒系列报道, 共答就业民生答卷。 其中, “大家谈”专栏特别邀请高校的书记校长,分享就创业工作经验做法和应对当前形势的主要举措与成效。首期“大家谈”邀请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介绍南京大学在高质量精准化就业方面所做的工作。本文为胡金波书记讲话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 5 月 4 日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工作指南,也为我校擘画了创建“第一个南大”的美好蓝图和行动方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近年来,南京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以实际行动、实际成效增强“四个意识”,以理论自觉、认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以真挚情感、真抓实干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家,用高质量就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学生就业工作中践行“顶天立地创一流”“生涯教育树品牌”“就业服务求精准”的理念,助力大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 勤于圆梦, 取得了显著工作成效。  顶天立地创一流  提高国际胜任力。为培养学生的全球化竞争与合作能力,南京大学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气象组织等机构签署了选派实习生的合作备忘录, 多次组团赴纽约、日内瓦、维也纳、内罗毕、曼谷、北京等地参访国际组织。2018-2019 年,南京大学前往国际组织实习学生 58 人次,选派并资助 94 位学生参加联合国机构举办的培训项目;选派并资助 138 人赴联合国总部及欧洲、非洲办事处进行参访交流。加强基层服务力。 以服务国家为导向,南京大学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方向,2015 年 -2019 年我校选调生录取人数年均增长率超过 40%,2019 年,入选人数达 232 人;截至目前,全国 31 个省级行政区域中,已有 28 个省份面向南京大学招录选调生;连续多年隆重召开基层工作毕业生欢送表彰大会,学校主要领导出席并欢送选调毕业生。锻造职场竞争力。毕业生的职场表现和社会贡献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体现,高质量就业是走好职场的第一步。5 年来,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高位稳健,2015-2019 年就业率分别为 98.56%、96.32%、98.52%、98.49%、98.72%; 毕 业生前往 QS 世界大学排名前 50 名高校(不含大陆高校)深造的人数分别为 324、382、415、420、435 人,年均增长率 7%;前往《财富》世界 500 强排行榜上榜企业就业人数分别为 519、534、886、887、940人,年均增长率 15%;根据毕业生问卷调查统计 , 近 5 年毕业生平均年薪分别为 9.80万元、10.78万元、12.75万元、14.41万元、16.26 万元,年均增长率 14%。  生涯教育树品牌  生涯教育体系化。南京大学构建了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式的“四四六”精准化生涯教育 PASS 体系,即在“四”维保障机制下,以“六”条实现路径为基石,精准覆盖生涯发展的“四”个时期,准确把握“四”类学生特质,实现生涯教育阶段化、 指导体系精准化、 就业指导精品化。管理机制规范化。学校以世界一流高校为参照,于 2019 年 1 月成立南京大学生涯教育研究中心,并规范管理机制,起草《南京大学生涯教育类课程管理方案》《南京大学职业咨询师管理办法》等规范化管理文件,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师资力量专业化。打造生涯教育的专业化队伍,目前拥有职业生涯与生涯教育公选课任课教师10名, 职业咨询师35名,生涯规划讲师 10 名。2015 年起开设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系列公选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 每学期500名同学参与选课,包括生涯规划、职业探索、个人优势探索等内容。职业咨询便捷化。2013 年筹建职业咨询室,开展一对一职业咨询。2017 年 3月启用掌上职业咨询预约系统,简化预约流程,极大提升咨询数量,每年完成职业咨询逾 500 例。生涯教育品牌化。学校将生涯教育、就业指导、朋辈引领、职场资源相结合, 2018 年在国内高校首创“生涯规划嘉年华”品牌活动,实现了学生生涯发展时期的全贯通、学生多元发展路径的全覆盖、学校育人保障机制的全体现、生涯教育实现路径的全融合。2020 年,该工作模式被江苏省教育厅作为全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月的主体活动形式向全省高校推广。连续 10 年举办南京大学生涯规划大赛,3万余名学生参加,强化低年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促进行动力。连续 3 年举办求职故事演讲大赛,帮助低年级同学及早开展生涯规划与求职准备。职场培育场景化。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从 2017 年起推出聘任百名生涯规划导师和建立百家就业实习基地的“双百计划”,目前已聘任生涯规划导师 182 名,建立就业实习基地 145家。 连续8年举办 “南京大学精英训练营” ,开展求职技能培训、企业走访实践,深受学员好评。生涯研究成果化。2019 年出版《高校生涯教育精准化管理与实务》,为高校生涯教育工作开展提供解决方案。2019年设立 15 项“南京大学生涯教育精品项目”,设立 14 项生涯教育社科研究专项。  就业服务求精准  就业事务在线化。 开发NEED (Njuers Employment Enlightening Development)智能就业系统, 提供在线就业签约、 登记、改派等全流程在线服务,推行“不见面审批”“最多跑一次”工作举措,极大优化毕业生的用户体验。招聘服务精准化。建立包含 10 余名学生助理、30 余名校园招聘服务团队(CRST)在内的专业服务团队,为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精细化的全程招聘服务,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困难帮扶高效化。连续 3 年开展求职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通过对学生的思想精神赋能、 技能行动赋能和岗位渠道推荐,2018、2019 年帮扶成功率超过 95%。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南京大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党组、江苏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快速响应、积极应对,认真制定线上线下工作方案,确保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效有序开展。深化大爱情怀理念。面对雪上加霜的就业压力, 不断深化雪中送炭的大爱情怀。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被列为学校年度十大专项推进工作中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先后出台《南京大学关于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 2020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做好 2020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南京大学 2020 届毕业生返校后就业工作方案》《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做好毕业生科研助理设岗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为有求职意愿但暂未获得 offer的 413 位学生(包括 100 位武汉东湖学院毕业生)配备专属职业咨询师开展一对一线上职业咨询,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提升求职准备度和就业竞争力。落实并发放困难毕业生求职补贴 62 万元。优化精准施策手段。面对千姿百态的就业需求, 不断优化千方百计的精准施策。全面推行本科生就业院系党政负责制、研究生就业导师负责制。运用 MECE 原则建立五色就业动态监测数据库,将毕业生分为绿蓝黄橙红五类人群,分别对应已就业、签约中、积极求职中、求职意愿弱、求职能力弱五类毕业生。关注重点人群,分类指导、精准推送招聘信息。建立就业中心——院系对口推进就业工作小组,确保各项就业措施推进有力、落地生效。强化资源集聚方式。面对时空集中的就业特点, 不断强化资源集聚的推进方式。为推进国家战略需求人才供给,鼓励更多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要领域就业,我校联合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于 4月 13 日共同举办“国家重点单位网上双选会”,共 489 家单位参会,提供需求岗位 27424 个,收到求职简历 18802 份。疫情防控期间,我校共举办各类线上招聘活动 47 场,参会单位 2478 家,提供岗位 15万余个,为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职位需求。3 月 31 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领导充分肯定南京大学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网上就业指导工作。目前,我校 2020 届毕业生就业落实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面对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我们坚定信心,以内涵式发展促就业质量提升,用高质量精准化就业为建设“第一个南大”添动能的目标决不动摇。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摘要:城市的智能化水平是城市发展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

第04版:专版

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宇宙简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

摘要:俄罗斯文学大师契诃夫说“科学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东西”。现代自然科学为理解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自然科学在培养健全人格、爱国情怀等方面大有可为, 而 “宇宙简史” 正在进行这方面探索。2014 年,我校面向理科学生开设了“天文探秘”课程,建设了慕课并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此基础上,为了将天文学与文史哲思维贯通,面向文科学生,我们进一步精心打造了“宇宙简史”课程,于 2018 年 9 月上线中国大学MOOC,现已开课四次、逾 5 万人选学;同时,在校内采用 SPOC 混合式教学。下面,我结合“宇宙简史”课程的建设,从立意、创意、汇意、达意入手,对如何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观引导,向大家做汇报。讲立意,以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作为建设目标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教师要做“大先生”。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集“知、仁、勇”于一身,既能指导学生如何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也要引导学生感悟,科学家的理想信念、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是更值得发掘的、更为珍贵的财富。“宇宙简史”明确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作为课程的建设目标。所谓宇宙观,从字面上讲是指人们对于宇宙的结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但它的实际内涵还包括人类认识宇宙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我们希望这门课启发学生对宇宙、自然、自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通过树立正确的宇宙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究创意,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教学大纲创新是科学进步的灵魂,也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在知识传授中深度融合价值观引导,促使我们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传统的天文课程一般根据天体的空间次序来组织内容,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可以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地学习天文知识,缺点是科学问题的历史脉络被割裂了,前人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的价值追求和科学思想无法完整呈现。基于此,我们从课程的建设目标和面向对象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如何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为中心凝练知识点,重构课程大纲:结合人类宇宙观的发展和学习程度的递进设置了八个专题,每个专题提出一个融合科学与价值观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揭示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重汇意,有机融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  成风化人,润物无声。在知识传授中融合价值引领,应该以知识作为载体,以水乳交融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价值理念。 “宇宙简史” 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以科学研究的特性体现科学精神。人类的宇宙观在过去两千多年发生了多次飞跃,它的发展过程就是一部在认识宇宙过程中人们不断质疑、不断试错的历史,是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 “宇宙简史”提出的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最新的宇宙学知识,而是要领悟到好奇心和质疑精神才是推动科学进步和理解宇宙演化的重要动力;人类的宇宙观起源于观测,也不断经历观测的检验和甄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以跨学科视角体现学术思想性。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环节。“宇宙简史”充分体现科学研究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揭示文史哲等相关问题中的科学内涵,如“我们是谁”中,探讨人体各构成元素的起源,彰显出生命诞生的伟大和不易;另一方面,从科学研究过程和成果中挖掘其蕴藏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如 “我们是孤独的吗”中,分析影响地球生命起源和繁衍的条件,让学生领悟地球是人类命运与共的家园。三是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光辉。传统的课程教学中,知识占据核心地位,其实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人”才是关键,科学家的人性光辉比他们取得的科学成就更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因此,“宇宙简史”突出了科学史的内容,将冷冰冰的知识与活生生的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会天文学家探索宇宙过程中的艰辛,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关注他们的科学态度和价值取向。求达意,以团队的融合创新助力目标的达成形神兼备方能以文化人。要实现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内容和形式应高度契合。教师受制于自身的知识结构、时间精力限制,需要依托集体的力量。“宇宙简史” 是团队融合创新的结晶。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吸取由文史哲知名教授和学生组成的顾问团队的意见,五易讲稿,不断重构。如根据天体时空场景宏大的特点,采用剧场讲演形式,全方位展示宇宙之美,让学生在学习天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天体的壮阔和时间的无垠。有同学在上完这门课后说,“如果说大部分的学科都是关注人类自己,是向内的目光,天文学就是宇宙的目光,让人类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我想,这或许是对我、对团队最大的勉励。总体而言,课程思政鲜活而又灵动。每门课程各有特点,每位教师可以深入研究,探寻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导的最佳方式。科学精神的精髓在于实事求是,它既要体现在课程的内容中,更应体现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本文为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在教育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的发言)

第05版:专版

一篇影响深远的本科毕业论文,化身千百纪念程千帆先生

摘要:程千帆(1913年9月21日—2000年6月3日)保存完好的《少陵先生文心论》程千帆先生在金陵大学庚字楼宿舍门前程千帆先生指导学生莫砺锋读书《少陵先生文心论》即将在凤凰出版社出版编者按:2000年6月3日,国学大师程千帆先生去世,今忽忽已二

第06版:人物·记忆

戴安邦先生的化学教育思想

摘要:  1987 年,令全球化学界瞩目的第25 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在南京举行,戴先生荣任大会主席。编前:2020 年是南京大学化学学科创立 100 周年。秉承“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以及“严谨、求实、创新、奉献”的优良传统,由化学学科发展而来的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已经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百年砥砺、薪火相传,一代代化院人风雨无阻,勤勉前行,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本版转载陈荣三教授等人的回忆文章《戴安邦先生的化学教育思想》,和读者分享前辈大师教育教学风范。  戴安邦(1901—1999),江苏省丹徒人, 我国著名的无机化学家、 化学教育家、配位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19 年考入金陵大学(1952 年与南京大学合并)学习农科,1928 年获中国医学会奖学金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深造,次年 6 月获硕士学位,并于 12 月被选为美国荣誉化学学会会员,后又被选为美国荣誉科学学会会员。1931 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金陵大学副教授,1933 年任教授。戴安邦是中国化学会的发起人之一。1934 年1 月, 中国化学会 《化学》 杂志 ( 《化学通报》前身)创刊,他任总编辑兼总经理。 历任金陵大学化学研究所主任 (1934) 、化学系主任(1938— 1949),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1952—1985),先后兼任南京大学络合物研究室主任(1963) 和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1978),并负责创建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88)。曾兼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副主编, 《无机化学学报》主编,高等学校理科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兼无机化学组组长。1980 年 11 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院士), 1981 年 6 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戴安邦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78 年荣获江苏省劳动英雄称号。一、倡导“全面的化学教育”戴安邦先生长期在南京大学任教。他对所讲的每一堂课,中心内容是什么,怎样让学生掌握重点, 都成竹在胸。 授课时,他总是先从事实出发,或表演示教实验,或讲授化学历史故事,或表列实验数据,以启发学生自觉有效地进行学习。他语言生动,深入浅出,条分缕析, 生动活泼,总能抓住学生的心理, 所以课堂秩序井然。学生和教师都反映, 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戴安邦先生一贯地反对注入式教学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法。1934 年,在担任中国化学会 《化学》 杂志( 后改名为 《化学通报》) 的首任总编辑时,戴安邦先生就制定了三条办刊宗旨,其中第一条就是“改进我国化学教育之方法”。他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关注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他将启发式教学概括为“学生有学习的要求;学习要始终专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举一反三、学思结合; 重视实验教学;重视教学的思想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了著名的“启发式八则”。  针对当时国内高校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戴安邦先生在 1983 年全国无机化学教学讨论会上指出,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法应予废止,因为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必须采用启发式。他以内涵相似的两句名言说明启发式的重要性, 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孬教师给人奉送真理,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他的这篇报告的意义当然不只是提倡启发式,其更深一层的内涵是:如果一名教师认为只要掌握专业知识就可教好一门课,这是不够正确的,因为教师尚须掌握教学规律,并按此规律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效果,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在耄耋之年,戴安邦先生仍在思考化学教育问题。他对教学经验进行研究、整理,提出了“全面的化学教育”这个重要命题,并在《全面的化学教育和实验室教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有效形式》等文章中对“全面的化学教育”思想,对化学教育的任务、内容、途径等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戴安邦先生认为,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与技术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智力, 为此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 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等 7 种能力, 其中思维是核心。 戴安邦先生指出 :“化学教育就是要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术,还有更重要的,就是要训练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同时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 这就是全面的化学教育” 。他还进一步指出, 科学精神主要包括: (1)崇实, (2) 贵确, (3) 求真, (4) 创新, (5)存疑;科学品德主要包括: (1) 高尚理想、为道献身, (2) 艰苦创业、 勤奋不懈, (3)谦虚好学、乐于助人。戴安邦先生提出的 “全面的化学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我国大学化学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对 21 世纪我国大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我们纪念戴安邦先生,就应该认真地学习、研究和实践“全面的化学教育”思想。二、重视实验教学和教材建设戴安邦先生十分重视实验教学。他认为,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化学特别需要从实验入手。化学的感性知识主要靠化学实验提供,而且化学课的实验作业主要是学生的实习活动,学生始终应处于主动积极地位,在实验室里他们能学习各种动手的技能,更训练由实验结果求得的结论,解决问题,即由感性认识求得理性知识的能力。“化学实验课正是实施全面的化学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针对当时一些化学实验课教学多属注入式、验证型的现象,戴安邦先生指出,这种实验课教学很难收到实验这个重要教学形式应有的全面教育的效果。化学实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此同时,还应该“改进实验内容并有所更新”,同时要适当地“加入一些紧密联系生活、环境与社会的实验内容”,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人和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的关系的认识”。学生在实验室里的学习工作应该像化学家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工作那样,既要得到第一手的化学知识,更要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戴安邦先生长期重视和支持下,南京大学中级化学实验室里各种现代测试仪器配备齐全,全天候对学生开放,给学生开展研究性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984 年,戴安邦先生把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奖金、稿费和海外学生出于对老师的关心给他的赠礼作为基金,设立了“学生实验优秀奖”,每年表彰应届化学系本科毕业生中实验成绩优秀的学生。到 2018 年为止,已进行了 35届评选,共有 223 人获奖。戴安邦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激励了南大化学系一代又一代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戴安邦先生非常重视基础课教材建设。20 世纪 50 年代他参与主编的《无机化学教程》是我国高校第一部无机化学统编教材,为我国大学化学教学奠定了基础。他对基础课教材编写有深刻的见解。例如,戴安邦先生在 1984 年无机化学教材编委会上提出:(1)基础课教材以基础事实和基本理论为主,这些内容是比较稳定的。人类知识的加速增长要求基础课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培养智力。(2)教材主要是提供教学的资料,包括讲授、实验、复习以及总结的内容,要能举一反三,而不要求作讲课的范本。(3)教材编写应尽量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从实验开始,将叙述的事实加以分析和综合,从中得到有关定律、原理、学说等理论知识。提出的理论须以实验事实予以验证,再实践以达到再认识。(4)化学实验教材是基础化学的一个亟待补救的薄弱环节。这些意见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三、对后生严格要求,爱护备至配位化学是在无机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涉及的内容已远远超出经典无机化学的范围,成为当今化学学科的前沿领域之一。早在 20 世纪20 年代末,戴安邦先生就以配位化学的观点进行高价金属羟化物水溶胶的研究。50 年代末,他看到了经典无机化学的现代化,新型配合物的大量涌现以及这些化合物结构和反应机理研究的成功,特别是配位场理论的创立,使维尔纳配位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他请来苏联专家,广罗全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一些优秀的无机化学教师,在南京大学创办了几十人的全国络合物化学(现名配位化学)讲习班,为我国培养了一代配位化学的学术带头人或骨干力量。此后,他连续几年亲自为化学系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络合物化学”课程, 还指导助手开设实验课。 经国家批准,1963 年他创建南京大学络合物化学研究室,并于 1978 年扩建为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1988 年又创建了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1987 年,令全球化学界瞩目的第 25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在南京举行,戴先生荣任大会主席。作为主持单位,南大配位化学研究所被录用的论文自然不少。 一天,戴先生将我们召集在一起,让陈荣三(本文第一作者)演读将要在会议上宣读的论文。 陈荣三讲完后, 戴先生马上严肃起来:“你父亲当年和我在金陵大学同学时,英文比我强多了。你的英文发音怎么这么不准呢?”“我大学念了两年就上山打游击去了”。陈荣三刚委屈地申辩了一句,就被戴先生打断了:“不管什么理由,你是教授,要给学生做出表率。”1986 年,杨震(本文第二作者)有幸考上了戴先生的博士生。第一学期是边上课边查阅文献,准备论文开题。戴先生和陈荣三老师让杨震在硅肺发生的生物无机化学机理方面开展研究。这是一个介于化学、生物、医学、环境科学、劳动保护等学科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杨震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写出了英文文献综述和研究计划, 交给戴先生审阅。 没几天,戴先生把杨震找去,说道:“你写的这个东西,每一句看语法上都没问题,但通读全文,越读越不是味。为什么呢?我读了这方面的一些文献,发现你的综述中很多地方直接引摘原文。而每一个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不同的。这样一来,你写的东西就变成了别人的句子的拼盘,而不是一篇文章。你要消化你读过的东西,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等到写得多了,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你写的。”戴先生的一席话让杨震醍醐灌顶,再看戴先生改过的稿子,上面已用不同颜色的笔改了好几遍,还有很多箭头画在上面。有的地方甚至改得看不出原文是什么内容。1989 年,杨震完成了三年的博士阶段学习,准备论文答辩。博士论文第一稿于 3月份交给戴先生,他连续修改了四稿,到5 月份才正式打印。戴先生对杨震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戴安邦先生治学极其勤奋, 态度严谨,学风端正,作风民主,品德高尚。他总结治学经验为:“勤学习,多动手,深思考,自强不息。”我们在化学系图书馆的阅览室和书库中,经常看见戴先生静静地看着文献。当时戴先生已是 88 岁米寿高龄。他年届九旬时,仍非常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和工作,不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甚至生病住院也从不松懈。正因为如此,他能多年一直保持在研究领域前沿并在晚年开拓出新的研究方向。他业务功底深厚,为了把经验留传后代,笔耕不辍。对中青年教师和学生, 既严格要求, 又爱护备至,受教育者都非常感动。 他奉行的格言是 “立身首要是品德,人生价值在奉献”。他是一个农家子弟,从小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经过自身刻苦学习,不断努力,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性格,最后成为国内外著名教授、 中科院院士、 化学大师,对我国教育和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作者简介:陈荣三,南京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杨震,1978 年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1989 年在戴安邦先生和陈荣三教授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 现定居美国。 )(本文原载 《中国大学教学》 2018年第6期)

第07版:专版

又迎毕业季:青春的诗和远方

摘要:佘治骏  摄影佘治骏  摄影佘治骏  摄影吴志忠 摄影 毕业季又到了, 2020届的毕业生即将作别母校, 开始人生新的旅途:实验室里辛勤工作, 图书馆内伏案苦读, 校园四季的草木芬芳, 师友同窗的切磋琢磨,食堂宿舍的人间烟火,跑道球场的挥汗如雨……充盈着我们的求学时光,也将积淀珍藏,陪伴着我们的漫漫征程。在学子心里:“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是母校南大给我们最深的印记。每一次目送,母校都以最不舍的深情;每一次回归,母校都是最温暖的怀抱。本报选刊一组诗文,祝福 2020 届毕业生,也祝福每一个南大学子,在砥砺前行的路上不忘初心,鹏程万里。   又迎毕业季  夏邦栋  学府门前花盛开,  瑾从紫气又东来。  登科岂为入高座,  立德只求修素怀。  掩卷沉思家国愿,  恩亲渴望栋梁才。  流苏且表心胸志,  不忘根生抱月台。  注:瑾意美玉,此处借指已取得学的学子。流苏指学位帽缘的丝带   咏校训  刘文立  南雍风徽何处寻?金陵城中树森森。  万里浮云散还合,百年秋叶萧瑟惊。  迩来卅年逢盛世,江为杨波鸟争鸣。  千帆竞发济沧海,群贤雍容揖清芬。  诚朴雄伟何壮哉,励学敦行如织锦。  古来登高皆艰难,路遥寒云有几层。  大千世界皆微尘,探索漫漫无穷尽。  八字校训真箴言,立志终身清长缨。   我们这一届地质人  黄保友  恰恰半个世纪,整整五十年。  我们这一届地质人,  踏着时代的步伐,  书写各自人生的诗篇。  风雨搏击,  岁月峥嵘,  弹指一挥间。  说不完五十年的成长艰辛,  道不尽五十年的沧桑万千。  想当年,我们第一次走进东南大楼,  一抬头,  “欢迎你——未来的地质工程师!”  一条鲜艳的横幅映入眼帘,铭记心里。  看今天,我们可以无愧地说:  这一届地质人,  谁也没有辜负  学校和老师的殷殷期盼。  曾记否,  守钻机,取岩心,下矿坑,上油田……  做编录,采样品,测井压,做化验……  编设计,搞勘探,抓管理,搞科研……  长城内外,留下了我们串串脚印;  大江南北,洒下了我们的血和汗。  一份份工作成果,一本本学术著作,  意味着——  地质人对祖国,对人民,  倾心倾力做奉献。  我们正在践行者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我们正在见证着  伟大祖国的和平发展。  五十年前,  我们风华正茂,  在南大校园首相逢,  现如今,  我们以古稀之龄,  在北大楼前再团圆。  往事之味  张 慧  人生曾相逢,  四年聚八方。  今夕复何夕,  重忆旧时光。  春早醉柳绿,  秋晚品桂香。  起身读经典,  落笔写妙章。  初心任激荡,  年少有轻狂。  业成一为别,  梦里上学堂。  悠悠二十载,  沧桑南苑堂。  奉杯对诗话,  再别情意长。   满庭芳   张秉荣   历经数十年的奋斗,南大地图学与 GIS 学科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地图学(GIS)和遥感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地之一。桂魄寒宫,卫星巡视。长江三角波涛。雄风百业,天马步云霄。海峡长通隧道,望南海,诸岛环礁。天山下,雪消井架,  万里熟葡萄。   笏高,凭数据,  遥空感测,  点线全标。  那达慕呈欢,  赛马轻骁。  莽莽洞庭三百,  金秋漾,稻谷丰饶。  神州美,征程击鼓,  仙林涌春潮!   老同学的聚会  田家祥  2019 年 4 月 25 至 27 日,南京大学化学系 1967 届近 50 位同学及部分亲友举行聚会,重访当年“社教”故地。老同学  (下转第 8 版)

第08版:专版

又迎毕业季:青春的诗和远方

摘要:王耀南  摄影吴志忠  摄影吴志忠  摄影吴志忠  摄影(上接第7版)  相聚,情难自抑,赋诗以记。  有老同学在的地方,  都是风景最美的地方。  大家聚在那里,  笑着照着,心情欢畅;  说着唱着,热烈鼓掌;  如同看到彼此青春模样,  找到了过去的幸福时光!  有老同学在的地方,  都是让人沉醉的地方。  我们高擎酒杯,  你敬我,我敬你,  干一杯呀,再干一杯,  祝师生、家人们身体健康,  祝母校争攀高峰永铸辉煌,  祝伟大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常说“找个理由与老同学聚聚”,  其实,没有理由,  也能与老同学聚聚;  不为别的,  只想在一起回忆过去美好时光!  只想看看彼此,  一声兄弟,一声姐妹,  一份关切,情谊绵长!  欢聚一堂,共诉衷肠,  大声歌唱,神采飞扬,  一生朋友,地久天长!   毕业20 年有感   (一)   王少亚   廿载重聚首,少年已白头。  把酒话当年,青葱岁月稠。  而今谈笑处,神态斥方遒。  曲终人难散,更待数年后。  (二)  朱冰兵  时间无言,  默默流淌,一往无前;  同窗有缘,  遥遥挂念,从未走远。  熟悉的南园,  略感淡淡的陌生;  陌生的仙林,  又有莫名的亲近。  漫长的廿年,  却是那么短暂,  恍如昨日;  短暂的两天,  又是那么漫长,  一生情谊。    北路·南园  何斌锋  暮色向晚 银杏绚烂  心生暖  夕阳斜照  行在北路的少年  学子归还 守着悠闲  淡坐于窗前  遥想曾彼此拥有的某天  银杏树的叶片  化作回忆的书签  记下叶落花开又一年  北大楼的藤蔓  牵引心中的依恋  珍藏在心间  故事里流连  从北路到南园  走出一生的情缘  一路  陪你  修炼青春的浪漫  微风拂面 细雨飞满  一把油纸伞  碎步缓缓 不愿有终点  月下南园 音乐喷泉 歌声甜  多彩华年 幸福的瞬间  从未离开   杨洪斌   从母校  毕业  在世界的任一地方  重新  相依相聚  这一切,全都是缘于您  思念纠缠着沉沉的呼吸  您的名字反复地回旋在我心底  像小礼堂的钟声  散步  在悠悠的古梧桐里  像青铜鼎的琼浆  染黄了  银杏大道的记忆  像北大楼的爬山虎  阐述着  一九一二的意义  从未离开  因为  您  始终  在我心里  时刻提醒  做人的要义  而我默默坚守  五二零,您的生日  我和师兄弟们都远在他乡  不能回去  但我们——您的孩子们  却聚在一起  遥望着您生日那天的美丽  分享着胸前戴上徽章时的回忆

南京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827次访问,全刊已有332725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