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报》  

第01版:头版新闻

我校召开2019年度选人用人『一报告两评议』会暨党委行政述职述廉测评会

摘要:  本报讯4月21日,南京大学2019年度党委行政述职述廉测评会暨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会议在仙林校区召开。  根据中组部要求,校党委书记胡金波从选人用人工作总体情况、主要做法、存在问题以及下一阶段工作思路等方面做专题报告。他指出,2

校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审议相关工作

摘要:  本报讯4月24日,校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审议近期相关工作。校党委书记胡金波主持会议。校长吕建等列席会议。  会议听取了2020年学生就业工作专题汇报,对我校在疫情防控形势下就业指导新模式探索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会议强调,做好毕业生就

我校专题研讨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摘要:  本报讯4月23日,我校召开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题研讨会,专题研究部署如何全面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校党委书记胡金波指出,当前,着力建设具有南大特色的新时代

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岳来我校调研

摘要:参观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佘治骏摄影)  本报讯4月24日,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岳来我校调研。  杨岳走访了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中科院院士邹志刚介绍氢能研究、新型太阳能电池和产业化的情况,以及太阳能光催化技术的应用成

我校举行党委第三轮巡察工作动员部署会

摘要:  本报讯4月22日,南京大学党委第三轮巡察工作动员部署会在仙林校区举行。本次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全国巡视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党组、江苏省委关于巡视巡察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严格履行新时代巡察工作政治

第02版:综合新闻

学习贯彻落实党委全委会(扩大)会议暨新学期工作会精神

摘要:前方工作组组织学习相关会议精神 (高雅  摄影)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把握会议精神,做好就业工作  4 月 15 日,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葛俊杰强调,学校 2020 年“十大专项”工作之一便是做好民生保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障毕业生就业工作。他在会上传达了王志林副校长针对就业工作的专项指示:一是院系层面高度关注就业工作,定点帮扶就业困难学生;二是充分挖掘科研项目助理等就业形式,帮助解决出国受阻同学的去向问题;三是深度挖掘就业大数据,深入思考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深层原因,寻求精准施策之道。  葛俊杰指出新学期就业工作的努力方向:第一,在认知和理念上,强化雪中送炭的大爱情怀,对中国发展前景、南大的人才培养质量、自身的工作成效充满信心;第二,在行动和举措上,强化千方百计的精准施策,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寻找学生求职的新行业、新地区、新业态,大力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求职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匹配性,大力支持学生就业,为学生求职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定制化服务;第三,在结果和成效上,强化资源集聚的推进方式,落实院系领导包干制、研究生导师责任制,主动拓展校友资源和重点单位资源,要挖掘学生就业数据,总结规律,精准施策。  地科院  以“大党建”来谋划支部工作  4 月 22 日至 23 日,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召开了党委扩大会和党政联席会。院党委书记王唯领学胡金波书记《出神入化“再奋进”,出类拔萃“收好官”》的讲话精神。院长王汝成领学吕建校长《以改革推进内涵式发展,用实干促进高质量提升》的讲话精神,王唯强调,校党委扩大会作出的工作部署是党代会精神在 2020 年的具体化,全院师生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党代会和新学期工作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质,要以“大党建”来谋划支部工作,除了要加强支部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治意识、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外,更要发挥支部在政治上业务上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要开展“党建 +”或“+ 党建”模式,用党建来引领和推进中心工作,促进业务的发展,并要以业务工作的成效来检验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检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王汝成着重解读了学校 2020 年的改革发展工作,以及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开放办学、支撑体系和管理体系等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他强调要依靠学院良好的办学传统和学校相关学科的支持,秉承“地质 +”办学理念,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思路,进行人才培养和科研的改革,从而不断提高学科和学院竞争力。  中美中心  大洋两岸一线“牵”  4 月 13 日,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在鼓楼校区召开专题学习会,部分在美国的教职工同步在线参加会议。中心行政副主任刘超、教学副主任孙雯分别领学大会报告。陈云松主任根据学校新学期工作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中心历史定位和近年来的新形势、新变化,从职工队伍、教学师资、硬件配备、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分析了中心发展的不足与瓶颈,并对 2020 年中心工作做出部署安排。他指出,要正视中美中心当前发展机遇与危机并存的新局面,充分发挥中心优良传统和现有优势,锐意创新、抢抓机遇、着力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宽交流合作平台,全面提升中美中心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他勉励年轻教师要多发出“中心声音”,强调中心全体教职工,尤其是年轻人,要练好内功,敢于担当、增强争先创优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2020 年,围绕举行线上招生和毕业典礼、落实薪酬改革、筹备中心 35 周年纪念活动等重点工作,中心上下要集思广益、各司其职、汇聚力量,实现中心新发展、新突破。  政产学研平台党工委  打赢“后脱贫时代”持久战  4 月 18 日,南京大学定点扶贫前方工作组,在学校派出干部、双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定点扶贫前方工作组组长王建富的带领下开展集体学习。会议研讨了双柏扶贫工作的推动落实。与会人员表示,定点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南京大学的重大政治任务。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和定点扶贫工作,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代会确定的建设“第一个南大”的重点任务之一。作为南京大学定点扶贫工作的前线战斗者,一定会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聚焦教育培训、消费扶贫、特色活动等重点工作任务,既各司其职,又协同作战,为高质量完成中央交给南大的政治任务作出更大的贡献。  4 月 23 日,政产学研平台党工委、双创办、国内合作办召开学习会。高新房书记指出,在打赢新冠肺炎阻击战和“后脱贫时代”持久战中,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做好持久奋战的准备,并继续延续去年工作的要求做好相关工作;要按照“提升服务社会水平”要求,加强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做好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等工作。  教务处  做好 2021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  4 月 24 日,教务处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全体会议,研讨加快推进一流本科建设重点举措,部署 2021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  徐骏处长表示,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就是要以改革推进内涵式发展,用实干促进高质量提升,完善、落实、出彩“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打造师生成长与创新共同体,全面打开空间和时间,构建全员性、自主性和发展性的学习生态,根据新学期工作会议上布置的人才培养重点任务,努力建设好一批优质育人资源,根据南京大学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好 2021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工作。  会议邀请教育研究院吕林海教授作报告。他建议在今后的本科教育改革中强化专业课程深度学习,一是确立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观,二是增强专业课程的学习参与度,三是提高专业课程学习要求的难度,全面促进本科专业教育提质增效。  马克思主义学院  把“国课”培育为“金课”  在 4 月 23 日召开的学习会议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会议精神,就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进行专项研讨。  院党委书记王建华住院期间仍坚持线上参加会议。他指出当前学校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前所未有地高度重视,也为学院和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我院师生要转变观念,积极作为,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提高标准和目标,为“国课”培育为“金课”、持续输出高质量原创成果、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做出贡献。  胡大平院长指出,会议号召“攻克时艰的昂扬姿态”“创新争先的有为状态”“争分夺秒的上进心态”,正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的心声。我们要站在全新、全面、全局的视角上,传承历史,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科,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主阵地的功能与作用。全体思政教师要勇于走出去,在思政课上有突出贡献、在学术舞台和媒体上有强劲声音、在教学竞赛中有闪亮形象、在社会服务中有亮丽身影。  吴翠丽副院长说,我院师生积极参与疫情志愿服务,通过博士生讲师团、线上支部共建等活动,为讲好战疫故事、传递中国精神、将正能量汇聚到云端、进入到同学们心中做出了贡献。陈建副院长强调学院和学科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的服务保障和有力的资源供给。恰逢学院大发展时期,学院行政也要从“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提升到“工作有亮点、成果有特色”的更高要求。  社会学院  “云党课”畅谈抗疫中的社会工作服务与学科建设  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师党支部联合三个教工党支部,共同开展主题为“抗疫中的社会工作服务与学科建设”的“云党课”。  “云党课”由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彭华民教授主讲。彭华民首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工作部署中提出的“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系列服务,充分展示了社会工作者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成就。彭华民还介绍了在抗击疫情的大背景下,学院社会工作服务与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一是打造南大社工品牌、建立新的南大社工品牌优势;二是将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科研和实务结合;三是培养具有高度社工专业认同感、具有前沿研究视野、具有国际学术和实务交流事业的专业人才。  随后,党员师生共同观看了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为 3 月份世界社工日主题征文活动制作的“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南京大学抗疫行动”短视频。视频内容为身处全国各地的社会工作专业同学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积极担当,勇于作为,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第03版:专版

郑兴武:我用一生“绘”银河

摘要:科学美国人,第322卷,第4期 (2020) 封面Mark Reid & Xing-Wu Zheng(郑兴武) ,SciAme,Vol.322,No.4,P.31(2020)《银河系新视野》 中的研究成果图示  “郑老师传世之作。”4 月 1 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李菂在朋友圈抛出了这样一行文字。  与这行文字相配的图片,是最新一期《科学美国人》的封面。封面上,迄今最精确的银河系结构图惊艳亮相,清晰地展示银河系是一个具有四条旋臂的棒旋星系。  这一研究彻底解决了银河系究竟有几条旋臂这个天文学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这期的封面文章,是李菂口中的“郑老师”——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郑兴武与美国哈佛 - 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资深天文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马克?里德合写的《银河系新视野》。  这一重要进展的宣布,意味着历时17 年、8 个国家共 22 人参与的“贝塞尔”国际重大科学计划顺利完结。而明年即将年满 80 岁的郑兴武,与甚长基线干涉(VLBI)技术打了一辈子交道,他的工作也因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不识银河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系”中  人类清楚地了解地球和太阳系以后,一直想探知银河系的模样,却收获甚微,关于它的内部结构始终没有弄清楚过。可谓“不识银河真面目,只缘身在此系中”。  早在 1785 年,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威廉 ? 赫歇尔通过恒星统计的方法,开始尝试研究银河系的结构。  此后,很多天文学家沿着赫歇尔开辟的道路,用更大的光学望远镜测量银河系中更多恒星的位置和距离。  现代射电和红外天文的发展打开了深入探索银河系结构的一扇新的大门。  1982 年,郑兴武作为交换生到哈佛 -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学习两年半时间,学的就是用甚长基线干涉方法进行天体测量,后来几十年中他回访哈佛 - 斯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十几次,这种观测方法伴随他一生的科研。  随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员徐烨和李晶晶、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张波、国家授时中心的研究员吴元伟等也先后加入这支队伍。  “这种方法是通过测量银河系中很多很亮的射电源,把银河系的结构画出来。譬如要画一个房子,如果把每个屋檐距离测量出来,就可以把房子的骨架画出来。”郑兴武说。  早在 1988 年,郑兴武就于国内《天文学进展》期刊发表了题为《用 VLBI 测定水脉泽源的距离》的文章。  文章的引言中有一句话:VLBI 高分辨率和高精密天体定位将使天体测量学和大地测量学面临着一次飞跃。  随后,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里德和德国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教授卡尔 ? 门滕,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  1993 年,郑兴武与学生在荷兰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和空间科学》的文章更是明确了可以用水脉泽距离的测量勾绘出银河系结构。  2003-2005 年,郑兴武、里德、门滕三人等联合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技术,首次成功地精确测量了距离我们 6430 光年的英仙臂大质量恒星形成区 W3OH 中甲醇(CH3OH) 脉泽源的三角视差和自行,这是有史以来对如此遥远的天体精度最高的距离测量。这项工作预示了直接测量银河系旋臂结构和运动的可行性。  随后,他们向美国有关科研机构提出“贝塞尔”计划的申请报告。  该成果由郑兴武团队在 2006 年 1 月以封面论文在《科学》上发表,这是促成“贝塞尔”计划的开创性工作。  “贝塞尔”科学计划 17 载  2009 年,郑兴武和张波等人参加了在德国波恩召开的一个国际会议,参与这次会议的团队成员同年发表了 6 篇系列文章,是“贝塞尔”计划的先导性工作,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在这次会议上,“贝塞尔”科学计划宣布启动,其全称是“银河系棒和旋臂结构遗产性巡天计划”,英文简称为 BeSSeL。  F.W. 贝塞尔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和天文学家,他在天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是首次测量了恒星的视差,而该项目主要工作也是测量视差,因此就以贝塞尔的名字来命名。  来自美国(3 位)、德国(3 位)、中国(6 位)、意大利(3 位)、荷兰(3位)等 8 个国家 22 位天文学家参与了这个重大科学计划。  “贝塞尔”计划破例获得美国甚长基线干涉阵(VLBA)5000 小时的观测时间,成为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的重大项目。  郑兴武说,这 5000 个小时的观测,需要至少 1 亿美元的支出。  VLBA 是一个望远镜阵列,由 10 台几乎一模一样的口径为 25 米的射电望远镜组成,两台望远镜之间的距离,最长可以达到 8600 公里。  “这些望远镜同时观测同一目标,通过采用特殊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空间分辨本领类似于一个口径为 8600 公里的巨型望远镜,因此可以看清非常遥远的天体。”张波表示。  经过 10 年努力,研究团队取得累累硕果。2019 年 11 月 10 日,研究团队在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总结性的论文。  研究团队测量了银盘上 163 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中脉泽源的距离和的自行,结合国际上其他团组测量的 37 个脉泽源,共获得了银河系中近 200 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距离和自行。  这些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在银盘上的分布清晰地勾画出 4 条主旋臂,它们分别是英仙臂、人马 - 船底臂、矩尺臂和盾牌 - 半人马臂。银河系是一个普通的星系,也是一个旋臂分布匀称美丽的星系。  我们居住的太阳系不在四条主旋臂上,而非常接近于独立于这四条主旋臂的一条本地臂上。太阳离银河系中心距离为26000 光年,绕行一周大约要 2.12 亿年。太阳几乎在银盘的中心平面上,距中心面垂直距离约为 20 光年,比以前的估计值82 光年要小。  中国团队由 6 位天文学者组成,15年间,他们得到 4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中国团队在“贝塞尔”计划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到 2019 年底,在贝塞尔计划的 163 个目标脉泽源中,中国的天文学家观测分析了其中 85 个源。“贝塞尔”计划在国际知名的天文和天体物理刊物上发表了 35 篇论文,其中中国天文学家发表了 16 篇论文。  人一生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很好  “我之所以第一时间在朋友圈中祝贺,是因为郑老师他们用最先进的手段,做了一个非常基础性、非常重要的工作。”李菂说。“在他们的国际合作组中,郑老师做了开创性、基础性和领导性的工作。”2001 年就认识郑兴武的李菂认为郑老师是典型的非常儒雅的南方知识分子。“他是实验科学家的优秀榜样,一项研究工作要做得深或有创新,那么肯定要有牺牲量化产出(文章)的准备和当非主流的心理准备,要耐得住寂寞。”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李向东告诉《中国科学报》,郑兴武的工作之所以成功,关键因素就是十几年的坚持不懈,同时提出创造性的思想和观点也非常重要,他们充分发挥射电干涉技术在天体测量中的效能,实现了研究手段与科学目标的完美结合。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贝塞尔”计划,郑老师培养了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射电天文学家。  “有了这么一支队伍,中国的VLBI研究在国际上就占据了一席之地。”李向东说。  的确,谈及“贝塞尔”计划的圆满结束,最令郑兴武欣慰的是,通过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年轻的天文学家得到很好培养,“他们已经走在国际甚长基线天体测量学科的最前列”。  而贝塞尔计划中国团队里的年轻人,提起郑兴武都是充满深情。  “郑老师为人正直、热情,尤其是特别关心后辈。”吴元伟说,“年轻人做科研,压力其实是很大的,很感激有郑老师这样的长辈长期鼓励、支持和肯定。”  张波在 2005 年左右认识了郑兴武,2007 年他从上海天文台去南京大学跟他学习怎么处理观测数据。“可以说是郑老师手把手教我学会了数据处理,以及训练我怎么去写观测申请。在生活方面,郑老师对我也非常关心,他跟师母经常请我到他家里吃饭。在为人处事方面,他也一直教导我要待人真诚,谦虚谨慎。”  张波在南京大学跟郑兴武学了将近两年半,之后郑兴武推荐他到德国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做博士后,参与“贝塞尔”计划。  张波表示,郑兴武常跟自己说的一句话是:学天文的人更了解宇宙太大了,人实在很渺小,所以很多东西不必太计较。另外,他也常说,工作需要专注,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很好。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20年 4 月 25 日,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第04版:副刊

校园四月:春风葳蕤待归来

摘要:1.《北园春色》 佘治骏  摄3.《年华》 佘治骏  摄4.《南楼光影》 佘治骏  摄5.《晨曦》 佘治骏  摄6.《傍晚》 王耀南  摄2.《图书馆的旋律》 王耀南  摄7.《四月芳菲》 佘治骏  摄8.《雨后》 佘治骏  摄9.《春风葳蕤》 佘治骏  摄  

南京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492次访问,全刊已有339754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