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图片新闻

摘要:  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魏嘉像往常一样在病房里忙碌。在肿瘤科工作的她总是面带笑容,话语柔和。经常有病人念叨,“魏医生是我们的‘救命人’ ‘贴心人’”。日前,魏嘉获得第 24 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1983 年出生,16 岁考进南京大学,25岁博士研究生毕业……“踏实”“拼命”,是“学霸”魏嘉人生履历中的“标签”。如今,作为南京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主任医师,从医 12 年,魏嘉每年诊治8000余名肿瘤患者,零投诉;经过 10 多年努力,魏嘉及其所在团队创立的新型个体化选药模式已应用于临床。  将晚期胃癌治疗有效率提高 14%  据统计,全世界近一半新发胃癌患者和死亡病例在中国,胃癌的病人不断年轻化,尤其年轻女性的病例比较常见。近些年,随着一代代新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抗肿瘤治疗效果较前有所提高,然而晚期胃癌的治疗有效率普遍较低。  长期以来,化疗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地位不可撼动,但由于胃癌患者异质性强,标准方案化疗有效率均低于 40%。通过分子标志筛选化疗优势人群是提高现有药物治疗有效率的唯一途径。  自 2004 年起,魏嘉率先在国内外开展了胃癌常用化疗药物疗效相关基因与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针对胃癌患者化疗效果不佳、预后差的现状,她和团队开展分子标志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系列研究,在1760 例胃癌标本中进行验证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开展“基于 BRCA1等分子标志表达水平的胃癌个体化化疗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  “根据药物疗效的分子标志,先把对某种药物预计有效的胃癌患者挑出来,让病人接受预计获益的方案,这样就能避免部分患者采用无效的方案。这是在现有药物治疗基础上的一个提高疗效的突破。”魏嘉表示,肿瘤学科有太多的空白和未知,“但我们一点点去努力,提高疗效让病人获益。”  经过 10 多年的努力,魏嘉及其研究团队创立的新型个体化选药模式已经应用于临床,基于前瞻性的临床实验数据,这种治疗模式能将晚期胃癌治疗有效率提高14%,部分患者平均生存时间由国际上的9 至 11 月提高到两年以上。目前,个体化选药的模式已经在鼓楼医院肿瘤中心常规开展,不少病人因此获益。  一名 59 岁的胃癌患者经诊断评估后发现多发肝脏占位,最大的转移灶有 10多厘米。“我们也检测了一些靶向药物靶点,这个患者没有靶向药物治疗的指征。后来我们通过药物疗效相关的基因检测,给他采用了个体化选药的化疗方案。”魏嘉惊喜地发现,两个月后做 CT,患者的肿瘤病灶明显缩小。后续这个患者还进行了维持治疗、局部放射治疗。经过 1 年的治疗后复查 CT,患者的肝脏病灶已经完全消失,胃镜检查也没有发现肿瘤的迹象,达到了病理完全缓解的效果。  从医 12 年零投诉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肿瘤科医护人员与病人的相处之道。”魏嘉说,医疗技术是有局限性的,“有时候,工作上所谓‘无力感’的这种刺激,会不断转化为我们做临床科研工作的强大动力。”  2017 年,在儿子出生没多久,魏嘉就得到了一个出国进修的机会。她带着会错过孩子第一次开口说话的遗憾远赴国外,只为当病人找到她时,自己能说“还有点办法”。  视患者如亲人。魏嘉每年诊治 8000余名肿瘤患者,从医生涯零投诉。魏嘉和所在科室的同事,经常花大量时间和患者及家属沟通,聊病情、定治疗计划,解除他们的顾虑。  从医生涯里,一个女孩让魏嘉印象深刻。“她才 20 多岁,胃癌晚期,但她却总是以笑容面对病痛,感染到病房里很多人。跟别的病人不同,她甚至不太在乎化验单上那个小数点的变化。”魏嘉回忆,“胃癌有一个基因的扩增,女孩的病情是属于预后比较差的类型,病情发展得特别迅速。我们给她想了很多办法,包括一些新的靶向药物的尝试。”  女孩的家庭经济条件很差,家里不堪重负。魏嘉想方设法帮她在医院申请了两次救助基金,还发起了两次公益筹款。“她这种情况,国际上平均存活时间不到一年,但她一直坚持了三年多。最近,她的母亲专门来我的门诊,跟我说起她去世前的一些事情,代替女儿来表示感谢。”魏嘉说,“当一个病人百分之百信任你的时候,即便没有办法了,也得逼迫自己再去继续努力,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  鼓励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学医  魏嘉在南京大学医学院读书时,就决定选择肿瘤科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我爱人是骨科医生,我的父母也是内科医生,如果我的孩子未来想要学医,我肯定会支持他。这个职业是很光荣的。”魏嘉说,如果非要说医生这个职业有缺点的话,就是太忙了,大多数时候,孩子只能拜托爸妈照顾。  除了上班,魏嘉把可利用的碎片化时间用来做临床研究。从读研究生开始,魏嘉就在做胃癌临床治疗研究。她还研发了肿瘤疫苗、细胞治疗新技术,参与创立肿瘤患者“三元联动”安宁疗护新模式,创建青年肿瘤专家学术沙龙和“与癌争锋夏令营”公益项目,为医生和医学生提供培训。  “她是一位特别能给人‘安全感’的导师。”博士生汪越说,认识魏嘉时,她正值孕期。休产假前,她和学生们一起计划安排接下来的事情,不让他们的学习计划受一丁点影响。  2019 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学术年会邀请了肿瘤疫苗方向的权威教授帕特里克 ?奥特前来讲座。讲座结束后,教授直接赶班机回国,时间非常紧张。“我们科当时正在开展疫苗方向的临床试验,我的课题也在考虑是否要向疫苗方向延伸。这样难得的交流机会错过了非常可惜,魏嘉老师当机立断,带着我送教授到机场,利用路上的时间争分夺秒沟通交流。”汪越说。  南京大学2015级临床医学学生施涛,是在 2018 年的与癌争锋夏令营上第一次见到魏嘉。“魏老师平时的临床工作十分繁忙,我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在魏老师值夜班的时候找她讨论课题,有时候会讨论到深夜十一二点。”施涛表示,希望将来能像魏老师一样,对每一位病人都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在肿瘤学领域继续取得新的突破,造福更多的肿瘤病人。  “我希望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人选择学医。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对学生的知识面和整体素质水平要求很高,但这真的是一个好职业,会带来很多其他职业不可能有的满足感。”魏嘉说,当然,学医会很辛苦,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年轻人一定要努力奋斗。努力不一定成功,但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本文原载于2020年5月6日 《光明日报》)

魏嘉:从死神手里“抢人”,一年服务 8000 肿瘤患者

摘要:  今年的五一假期从以往的 3 天增加到5 天,但是魏嘉还是感觉不够用。  “别人都是趁着假期休息,可我得利用假期做临床研究,还要去医院值班,了解病人的情况。”5 月 1 日,记者拨通了南京鼓楼医院肿瘤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魏嘉的号码,电话那头正在忙碌的她声音略显嘶哑,尽管刚刚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但是她还没有来得及和家人好好庆祝。  5 岁上小学,16 岁就进入医学院,25岁博士毕业,如今魏嘉又成为医疗行业年轻人的典范,但她早已把光环悄悄放下,轻装前行。她直言,面对癌症死神的步步紧逼,唯有用创新的生物技术和家人般的温暖,才能不离不弃地守护每一位患者。  一年服务 8000 肿瘤患者  魏嘉的专业是胃癌治疗。全球接近一半的胃癌新发及死亡病例在中国,相对其他类型的肿瘤,胃癌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治疗手段也比较少。  “其实我作为一个双鱼座,泪点特别低,在家里面看电视剧都会哭,但是在工作上不是那么回事,内心的波动会比较小。”虽然每年服务的病患多达 8000 例,但她早已学会冷静客观地面对生死。  在很多年前,刚入职成为肿瘤科医生的魏嘉并不是这样。  那时,一位在工作中经常帮助她的同事突然罹患胃癌,让她震惊不已。尽管当时她已经博士毕业,却仍然找不出什么好的救治办法,但那位同事却十分坦然地对她说:“不用浪费医疗资源了,我知道自己这个病是什么情况。”  “他越是这么说,我就越是深感无力,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时至今日,魏嘉回想往事仍然感觉很难过。  不过从那以后,魏嘉逐渐接受了这样的客观现实:病人得了肿瘤的事实无法改变,医生能做的是最大化地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我们的目标也很明确,是希望能够帮助患者活得更长,帮助病人在通过治疗后改善生活质量。”  就在十多天前,一位李阿姨带着女儿的遗愿专程从外地来南京向魏嘉表示感谢。  “燕子(化名)得胃癌时只有 26 岁,比我小不了几岁,三年前她来求诊时已经是胃癌晚期,而且家庭条件特别困难,我看着实在于心不忍。”魏嘉说道。  像燕子的这种情况,一般的保守治疗措施只能帮病人维持一年左右的生命。但是,魏嘉两次帮她在医院申请救助基金,还发起了两次公益筹款,并且一直尝试各种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通过魏嘉的呵护,燕子顽强地支撑了三年多。  不断创新的“医学人生”  “在我心里,肿瘤科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当病人找到你,你说我还有一点办法。”冲着这个目标,魏嘉在医学创新的道路一路狂奔。  而工作上所谓的“无力感”,也不断地转化为魏嘉开展临床科研工作的强大动力。  “有个前辈告诉我,‘不要和病人成为朋友’,尤其是肿瘤科,因为你无法承受你的朋友在你的手上离去”,这句话让魏嘉印象深刻,“当一个病人百分之百信任你的时候,即便其他医院都说没有办法了,你也得逼迫自己去找希望,哪怕是一丝。”  自 2004 年起,魏嘉对针对胃癌患者化疗效果不佳、预后差的现状,开展分子标志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系列研究。她根据每个胃癌患者的基因,个体化地选择治疗方案,将晚期胃癌的治疗有效率提高14%,部分患者平均生存时间由国际上的9-11 月提高到 2 年以上。  目前,个体化选药的模式已经在鼓楼医院肿瘤中心普遍开展,不少病人也因此获益。“6 年多前,一位胃癌伴多发肝脏转移的 59 岁患者前来求诊,检查发现最大的转移病灶有 10 多厘米。”通过药物疗效相关的基因检测,魏嘉给他采用了个体化选药的化疗方案,1 年后他的病灶和肿瘤完全消失,目前仍然健康生存。  在免疫治疗方面,魏嘉带领团队建立新型细胞治疗技术,攻克技术难关,研发新型抗肿瘤治疗疫苗,为更多的晚期癌症患者提供治疗机会。  近年来,魏嘉先后发表SCI论著65篇。主持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课题;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1 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多家肿瘤中心推广应用,使 3000 余胃癌患者获益。(文章原载于2020年5月2日 《科技日报》)  人物简介  魏嘉,南京大学医学肿瘤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现任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主任医师 /副教授,南京大学临床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科技部科技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经过 10 多年努力,魏嘉和团队创立的新型个体化选药模式已经应用于临床,将晚期胃癌治疗有效率提高 14%。

南京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515次访问,全刊已有3395910次访问